当人不必死亡:超人类主义的诱惑与危机 - 北京
作者:365bet体育 发布时间:2025-10-27 09:20
作为人类,我们注定会面临各种限制。我们经历过或目睹过病老的痛苦,我们知道,一个人无论多么美丽、多么坚强、多么富有,都无法逃脱死亡。正如《希伯来新约全书》中所说:“按着预定,人人都有一死。”死亡是人类公平的命运。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说,它以最冷酷的方式提醒我们人性的弱点和局限性。然而,如果有一天,你被告知,人们可以摆脱衰老和疾病的折磨,摆脱死亡的束缚,突破物种的限制,将进化的方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达到类似于上帝的国度……你是否会心碎呢?这样的愿景并不是科幻小说中的狂野幻想,而是一场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国际知识运动的主要诉求——人性。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思潮,反人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日益显着,已成为西方世界重要的学术和文化问题。今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书《超人类主义——改变人类处境:历史、哲学与现状》是国内引进的第一本全面介绍超人类主义的译本。它为华语世界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让我们系统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关键概念和实际意义。本书作者是意大利学者罗伯托·曼佐科博士。相比于传统的学术出版物,曼佐科更喜欢以科学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公共领域,热衷于传播和讨论科技前沿及相关思潮,并努力普及和普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曼佐科长期担任知识记者、科学专栏作家和反对者著名的意大利报纸《自由报》和《24小时报》。他提倡结合自然科学、人文和哲学的跨学科方法,相信这是预测和应对即将到来的技术变革的唯一方法。曼佐科接受过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方面的专业训练,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对多种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了解,善于搭建科学技术、学术研究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他应该写一本关于超人类主义的全面介绍,这是很合适的。 《超人类主义——改变人类处境:历史、哲学与现状》 作者:【意大利语】罗伯托·曼佐科 译者:杨柳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5 年 5 月 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限制就是死亡。如上所述,最常见和最常见的是人类的本质限制就是死亡。曼佐科从关于死亡的叙述出发,带领读者进入超人类主义的世界。他以人类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对手寻求永生的故事为引子,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超人类主义并不是数字时代的偏见产物。超越人类的局限性(尤其是战胜死亡)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文化基因中的悠久传统。的欲望。然而,在本书的开头部分,另一种关于死亡的叙述更引人入胜,或者更有可能帮助我们理解超人类主义的叙述。这就是尼克·博斯特罗姆所写的短篇小说《暴龙寓言》,被作者誉为“最杰出的超人类主义思想家”。很久很久以前,正如故事开始的那样,这个星球被一条巨龙残酷地统治着。这条龙比最大的大教堂还高,全身覆盖着厚厚的黑色鳞片。它它的红眼睛因愤怒而爆发,可怕的下巴中流淌出恶臭的黄绿色粘液。它呼唤着人们惊人的部落:为了满足巨大的胃口,必须每晚在黑暗中将一万名男女送到霸龙居住的山脚下。有时,龙会在这些不幸的灵魂到来后立即将其吞噬;有时它会锁在一座山里,让它们慢慢枯萎,直到最终被吃掉。 (第11页) 小说中描绘的场景诡异而恐怖,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曼佐科指出:“在博斯特罗姆描述的想象世界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这正是我们世界中会发生的情况。事实上,正如你想象的那样,龙暴君只不过是衰老过程的化身——当然还有死亡。” (第 11-12 页)。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从超人类主义者那里得到的道德这个神话很简单:衰老死亡是不好的,就这么简单。是的,衰老和死亡都是不好的。更广泛地说,我们的凡人和受束缚的本性强加给人类的限制是邪恶的。腐朽和有限是人类状况的标志性特征,也是邪恶的。超人类主义者拒绝捍卫死亡和人类诚实,更不用说拥抱它们了。他们坚信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现状。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示:“工程人类状况”——人类状况需要改变,而且是可以改变的。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一种剧烈的转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激进。 《流浪地球 2》(2023 年)剧照。那么要完成转型需要什么?依靠技术。超人类主义者对未来有着惊人的愿景,依靠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来规划和实施各种项目和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英文原文标题中的“engineering”一词这本书尤其引人注目。它的常见含义是工程、工程,但广义上讲,是指综合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对复杂系统进行有目的的、结构化的设计和改造。作者之所以用“工程”一词来代替“改善”和“改变”,是因为超人类主义不仅仅追求“改善”或“改变”,而是强调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的主动塑造。阶级本身决定了进化的方向。超人类主义者对此完全不以为然,正如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和超人类主义者朱利奥·普里斯科(Giulio Prisco)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存在,及其所有的戏剧性、存在性的空虚和荒谬,都可以通过工程来解决——一种超出我们今天所能想象的工程方法(第410页)。回到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限制——死亡,超人类主义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超人类主义者明显不同于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中的基本价值观。他们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接受死亡并理性思考之外,我们对死亡无能为力。但现在事情正在发生变化,科技即将击败龙暴君——死亡,一种真正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继续将死亡合理化,它就会成为人类永生之路上的意识形态枷锁。因此,在超人类主义者看来,对永生的渴望不仅合理,而且合法。超人类主义者支持通过任何可能的方式延长生命以实现永生。一方面,超人类主义者支持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延长生命,特别是使用纳米技术和基因疗法。曼佐科表示,主流科学并未排除极端寿命延长的可能性。超人类主义者的主张只是将其推向极端,而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幻想。另一方面,按照复活的叙述,t人体冷冻学运动开始了。人体冷冻学这个概念看起来像科幻小说,甚至有点荒谬。曼佐科称之为“B计划”——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等待技术突破来实现永生,你可以选择在临床死亡后立即进行冷冻保存,以期在未来医学高度发达的时代重新开始生命。人们认为冷冻学家根本不接受现有的死亡定义,这令人不安。他们认为,现代医学已将死亡分为临床死亡、呼吸死亡、脑死亡等不同级别,而未来技术的发展很可能会带来更详细的分类。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死亡标准:死亡理论死亡。信息论理论被传统的生物死亡标准所打破。其要点是:一个人是否“真正死亡”不应该仅仅根据心跳或电的脉搏来判断。大脑活动,但必须看其意识信息(包括记忆、性格、认知模式等)是否被完全、非破坏性地破坏。如果仍然可以检索、存储并重建该信息,那么该人不应被视为“真正死亡”。这个想法自然就引出了心智上传的想法——即利用技术手段,将人类意识的心智从生物大脑中提取出来,转移到非生物计算矩阵中,使其仍然能够执行认知功能和表达情感。正是基于上传的技术理念,超人类主义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愿景:数字永生。如果一个人可以被认为是一些信息的集合,那么完成捕获并在计算机或其他基底上运行这些信息,理论上就构成了一种“非生物连续性”的存在形式,也就是所谓的数字不朽。阿蒂菲当今最受关注的社会智能是推进这一目标的主要技术。 《流浪地球 2》(2023 年)剧照。依靠科技,摆脱疾病,远离痛苦,通过增强技术获得非凡的能力,只要准备好就可以永生……超人类主义的承诺听起来很诱人。如果这一切都能实现,人类的未来是不是一片光明?伴随着诱惑,往往也伴随着危险。随着超人类主义的发展,思想家不断提醒我们对此保持谨慎。在本书的第二章中,作者专门讨论了对超人类主义的批判。首先是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实际的可能性。这种批评指出,超人类主义不符合科学研究的事实,其许多项目是行不通的。认为在实践中,超人类主义者犯了还原论的错误,将复杂的生命系统视为ke计算机系统。人类的毁灭和终结意味着什么?与科学方面相比,对超人类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伦理和政治方面。比如,从经典的宗教视角出发,批判超人类主义者的傲慢和“扮演上帝”的愿望;认为操纵我们的基因以试图在地球上实现永生并努力克服我们的局限性将是对道德、神圣权威或一般自然秩序的挑战。然后是民主的危险,弗朗西斯·福山作为共同代表受到批评。福山曾称超人类主义思想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思想”,因为超人类主义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人性,这可以摧毁我们基于人性的民主。除其他外,对超人类主义的常见批评包括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对社会秩序造成挑战、禁止人类存在、等等。 《超人类主义》是商务印书馆“数字时代的人类理论”图书馆中译丛书的一部分。在图书馆的总序言中,编辑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人和鹿的毁灭有何意义?”根据传统的人类理论,人类的无常和脆弱是人类的一部分。事实上,它们不仅是枷锁,更是意义的源泉。正如迈克尔·桑德尔所说,不完美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许多人类美德——勇气、牺牲、同情心——都是基于对自身有限性的认识。脆弱性是人表现出活力和理智的主要条件。然而,在超人类主义者看来,人类的退化和限制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寻求摧毁甚至消除的正是人类的退化和限制。如果科技真的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如果超人类主义的野心最终得以实现,即使我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无论贫困还是财富,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它所承诺的红利——如果是这样,“人”是什么样子的?超人类主义试图利用技术来克服限制并征服死亡。然而,没有终点的生命还充满活力吗?数字永生会是一个陷阱吗?衰老和死亡肯定是人们不愿意经历的事情,但是没有衰老和死亡的世界就一定更好吗?在我看来,超人类主义隐藏的危机恰恰蕴含在它自身的诉求中:当它彻底完成“人类境况”的改造,像抹布一样推进毁灭和终结时,剩下的“人类”还能站立得住吗?当我们试图挣脱束缚时,如何确定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给自足? 《流浪地球 2》(2023 年)剧照。也许超人类主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技术可能性的窗户,让人类第一次能够设计出应对死亡和痛苦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但这只是其中一种选择。曼佐科对超人类主义所预测或想要塑造的人类未来极为乐观和充满信心。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被这种热情所感染,但我们也可以保持冷静和不好奇:在一个科技至上、身体永远被赋权的时代,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渴望突破极限的我们是否被“完美”所奴役?作者/编辑杨柳/校对司雅安安/赵琳
电话
020-66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