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一对新人拿着结婚证合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登记夫妻515.2万对。与2024年同期的474.7万对相比,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数量同比增加40.5万对。这个反弹数字很难。作为参考,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共登记结婚569万户。相比之下,2024年将减少94.3万双。2025年,这一数字止跌反弹,再次突破500万双。这不仅是统计上的回升,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在当前的人口形势下,结婚数量还能增加,说明年轻人不想结婚,但都在等待一个“适合结婚”的理由——更现实的生活期望、更强大的经济支持、更安全的制度环境。这无疑是近年来公共政策的主基调。社会构建系统的婚育支持体系,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幸福”。比如,在婚姻登记便利性方面,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已于今年5月起施行。取消婚姻登记地域限制。新婚夫妇不再需要户口本即可领取结婚证,全国各地均可办理结婚登记。各领域也推出了创新举措,甚至还推出了夜婚婚姻项目,使其更加便捷、开放、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再比如,在离婚保护方面,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份ss国家已将婚姻扩大到婚姻。其中山西、甘肃婚假最长,可享受30天。这些措施不仅让夫妻在婚后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调整,也回应了年轻人对“仪式”生活的期待。与此同时,经济支持也开始密集出台。今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向符合条件的结婚登记对象发放红包、消费券等;山西省吕梁市将对在吕梁市首次登记结婚、女方年龄在35岁以下的情侣给予1500元奖励。此外,今年7月发布的《托儿制度实施方案》是一项广泛的婚姻扶持政策:生育与婚姻紧密结合,不仅降低了抚养孩子的成本,还直接增加了结婚的意愿和信心。从这里,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年结婚数量增加了。婚育政策的温暖通过一系列微妙而精准的步骤传递到现实生活中。相关政策不仅提供了切实的支持,同时也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婚姻是一件重大的人生大事,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已准备好为青少年婚姻和家庭生活提供支持。也为年轻人的生活期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客观上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大局的变化,未来结婚人数可能不会恢复到过去的高水平。事实上,从 2014 年到 2022 年,Python 的注册数量该国已连续九年下降。需要社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完善的制度来理解和支持年轻人的婚恋需求。同时,我们努力营造“想嫁就嫁、想嫁就敢嫁”的环境,让婚姻再次成为可靠的制度安排,而不是迫于现实压力的选择。而且,当公共政策不断优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时,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整体更强的婚姻模式——人们在情感选择和人生规划之外进入婚姻,在感受到社会和制度的支持后做出审慎的选择。婚姻家庭的意义和观念将更加理性和健康。总之,在现代社会,婚姻是越来越接近的双向关系。政策温度和婚恋需求:个人之间的幸福契约需要制度的支持和支撑。预计政策层面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让年轻人更加从容地步入婚姻,为更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铺平道路。编辑/徐秋英 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