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就医的高危女性独自解决住房问题、为对治疗有抵抗力的小女孩梳理“公主辫子”、帮助空巢公民签约家庭医生……医务人员在医院提供多种支持服务。据北京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市有社会医务人员787人,293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工作。目前,北京市共有社会医务人员787人。 10月28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社会医务人员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疗社会工作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有293个,社会工作者787人,协调志愿者9803人。 2020年,北京市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刚刚出台的《社会工作发展实施意见》,对医疗工作的发展目标、服务内容、工作设置、保障机制等提出了要求。医疗工作嵌入卫生服务主要环节。在临床科室、门急诊一线,社工与志愿者一起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社会支持、医患沟通、医疗救助等人性化服务。他们介入受理投诉并进行主动管理,引导和陪伴患者接受公益服务。同时,社会上的社工也参与签约家庭医生、管理慢性病、医养结合等基础工作,并在门诊和病房引入艺术治疗。杨敦前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委员会表示,该院有7名全职社工,其中4人是两年前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他们均拥有硕士学位和中级社工资格,在医院享受同工同酬。社工聚焦“老、弱、少、残、孕”等重点群体,在18个科室25个病区开展常态化服务,每年提供千余个案件服务。杨敦谦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患有神经系统狼疮的孩子,在病房里情绪崩溃,拒绝治疗。医务社工连线孩子节约资源,与护士合作,用草莓味发胶帮他梳理头发。通过艺术治疗,医院设立的“爱小家”项目一年共提供882晚住宿。北京一名34岁孕妇独自接受治疗由于肠梗阻并发症。社工每天都会与她交谈,缓解她的焦虑,帮助她顺利分娩。医疗社会服务延伸到基层,医疗社会工作也在基层开展。北京对社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原住民卫生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支持,确定了15个原住民培训基地和229个原住民培训单位,探索建立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机制,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北京16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全面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福利工作。密云区高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枕孙九石介绍,该中心的社工以及公共卫生人员村委会和村医正在对高陵镇21个行政村的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等重点群体进行上门走访。两年来,协助家庭医生团队完成签约住院服务2500余人次,签约知晓率提升15%。志愿者成为社会工作者的补充力量。王建辉表示,通过“医社工+志愿者”的Linker链接模式,一年来北京开展志愿服务1700余次,惠及群众超过400万人次。东城区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马琳表示,2023年9月以来,医务社工大量参与签约家庭医生和健康教育,由邻居组成的志愿者也参与提供服务。他们在高峰时段进行秩序维护和情绪安抚如为老年人进行体检,缓解候诊区、B超室等点的拥挤压力,帮助开展疼痛的自我管理活动,普及急救知识等。